穿越世博轴,徜徉阳光谷,只见六大主体钢结构,如伞似花潇洒收放、婀娜开合。也许游客不知阳光谷网状节点是自主研发机器人加工而成的,但这一经典案例正传扬钢构建筑业界,衍生出一部国家科技“十二五”规划《建筑机器人指南》,指导多工种机器人向各建筑领域渗透。日前指南纲要已成,正申报“863”计划―――一篇精彩的“后世博文章”正在书写。
沿世博轴,纵列着6座巨型漏斗状的阳光谷。这些大悬挑、不规则的单层网壳结构,十几层楼高,顶部直径最大的有90米,底部直径最大的有20米,它们的总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总重超过3000吨。上海建工集团机械施工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陈晓明告诉记者,大钢网上的交织点就是钢节点,每个钢节点都向不同方向延伸出6根钢条,拼接成一个个大小各异的三角形曲面,最终编织成网袋。“因此,每一节点都带着各自的扭转角,节点总数达10600个,规格分成五六千种,加工制造人力难及。”
高科技含量的世博建筑“逼”出了机器人工艺自主创新。通过四五家单位跨地域产学研合作,施工人员设计出三维数据模型,编制出计算机程序,将钢节点的各项参数传输给加工机器人,机械臂便一丝不苟精雕细琢,造出了误差不到半毫米的钢构模具,铸就了千姿百态的钢节点。
陈晓明表示,自行研制建筑机器人加工技术,取代传统机床加工和铸造,不仅将一次性成品率提高到近100%,还省下了外国施工方开出的8800万元高昂造价。
世博会标志性建筑中的点状突破,迅速在面上延展,形成技术示范效应。受科技部委托,陈晓明等技术带头人正在阳光谷机器人基础上,加紧起草科技领域下一个五年规划中的建筑机器人指导性规划。据此指南,目前重点研发的建筑机器人将接受国内建筑的高难度挑战,大幅增加建筑业的知识密集度,加快产业升级。类似阳光谷精细钢结构单元的加工机器人可大大降低劳动强度;超高层建筑钢结构的焊接机器人可将人工焊接效率提高100%;而超高层建筑外表面喷涂机器人将具备超强墙面吸附力和沿墙面跨障行走功能;还有建筑物整体搬迁机器人可实时监测建筑位移、压力、应力等信息,对平移随机沉降给出动力补偿。
“我们已准备将机器人用于沪上第一摩天楼'上海中心’的建设。”陈晓明博士说,这是世博建筑落成之后的新落点,阳光谷里将走出一个建筑机器人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