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地址:
河南郑州市航海路与未来路交叉口向南200米
邮 编 :
450000
联系电话: 13938576960 13783645179
E-mail :
zhya386@sina.com |
|
|
|
|
龙元谈建筑:以人为本 |
龙元 人物名片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博士,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城市与建筑学院副院长。目前正在从事厦门、澳门等地旧城更新的规划设计研究。 曾经在图纸上描绘心中的建筑,现在依然喜欢在图纸上为城市发展规划蓝图。从武汉到厦门,从中国到海外,龙元以建筑学者的视角冷静思考建筑与人的关系,感受所在城市的温度。 他说,开发商不仅是盖一座座房子,更是营造一个社会。建筑作品成功的标准,不在于外观的标新立异,而在于它能否引导和包容某种和谐、朴实、富有诗意或创意的生活,提供让用户参与甚至自我设计的可能。 建筑是遗憾的艺术,折中的产品 17年前,龙元在华中科技大学当老师,自己设计的建筑作品能拔地而起是当时最大的梦想。 龙元坦言,当时的梦想并没有实现。在这些年的实践中,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建筑是遗憾的艺术,是多种价值和利益的博弈,是折中的产品。换句话所,建筑是一个社会工程,所谓建筑理想的实现,其实就是学会放弃、妥协并积极吸收大众智慧的过程。 龙元认为,好的建筑,要与百姓生活“零距离”,要能24小时为普通市民所自由使用。行走于世界各地,常常为许多真正“以人为本”的建筑所感动。例如英国伦敦南岸艺术中心,作为国家级的艺术殿堂,却积极树立城市社区的主题,寻求社区居民的参与,于是出现大量看似与艺术无关的日常社区交往——喝茶,上网,睡觉,跳蚤市场……还有轻松、自由的笑脸。即使你不懂艺术,不想看展览听音乐会,也能在这里免费参与数百项活动,度过美妙的一天。 当下国内的建筑主流,追求宏伟、夸张、怪异,以为感官刺激就是国际化,于是城市中充斥着资本的建筑、权力的建筑,恰恰少见市民的建筑。现实经验证明,人为的建筑不一定都是为人的建筑。 良好的人居环境一定是多元化的 房地产是推动城市更新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不应是主力。房地产追逐利润乃天经地义,但它绝无力承载社会公共的利益和价值。 单从建筑学的角度,房地产开发存在的问题也值得关注。当住宅变成一种商品,批量复制便无法禁止,抄袭取代原创。网络调侃很幽默但极准确:走完一个中国城市,差不多也就走遍了所有的中国城市。“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样的城市,两个一样的家庭,两个一样的人。每一个家庭都有不同的需求,所以,应该没有两套一样的房子,可持续性的人居环境必然是多元化的。房地产追求量的阶段已接近尾声,提升质的阶段即将到来。”龙元说,21世纪的武汉人应该如何居住?这其实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龙元曾游学日本多年,他说,在日本,标准城市家庭住宅平均仅80平米左右,120平米以上的豪宅极为罕见。每户房子虽不大,但是各种设计细节加上工业产品成套化,让人觉得空间很舒适。更为重要的是,连接每户的公共空间和绿地设计及其到位,住户之间频繁交往互动,居民心灵开放,社区共同体意识和归属感极强。 反观国内,大家都追求“一步到位”的大房子,过去老社区中那种浓密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左邻右舍的互助,东方的社区精神被彻底抛弃。龙元告诉记者,人归根结底还是属于群居性动物。巨资购得的高档住房垂直叠加,财产的接近却换来居民彼此的老死不相往来,这是现代化的悖论,还是建筑师的失误?“房子套内的面积小一点,户外空间多一点。设计共享的空间,规划共享的时间。”他说,“财聚人也聚”才是值得珍视的居住理想。 【态度分享】 于您而言,房子是什么? 龙元:对于我来说,房子就是家,就是自己。 梦想的房子是怎样的? 龙元:买房的标准只有一个——可以不挂窗帘。白天可看山水,夜晚可观星空。除此以外,家外还有一个更大的家,一个健康良好的社区。 最愿意分享给大家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龙元:我很喜欢“慢生活”这个概念。现代人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当我们快步疾走的时候,却经常无奈地发现离当初的目标越来越远。过去,城市攀比立交桥和高速路,今天,城市以慢性交通系统的率先建设为荣。的确,“慢”才能让我们反思,我们出发的初衷何在?“慢”,才能让我们回归朴实,回归“人”。 |
作者:webceo / 发布日期:2013-8-27 16:16:41 |
|
|
|
|